钦州坭兴陶陶器上的“窑变”艺术,“开窑!”中气十足话音落,一双戴上隔热手套的双手缓缓探往炽热的铁制窑体,轻轻搭在了两侧开关阀门,稍一用力,阀门右转,窑门徐徐打开。当珍宝显出真容,开窑者的眉头轻轻舒展开来。
窑不大,只有一平方米左右。端坐在窑中的是数把成品坭兴陶茶壶,均是枣红色,像是在炉里铺了块红布,很是夺目。看准其中一件,开窑者右手拿了把夹子,夹稳壶体上下,慢慢从窑中取出,小心放到了左手掌上。
左看,右看。上轻敲,下轻敲。本是舒展的眉头忽然皱了起来,而后把壶拿到工作台上,又是一番里外细致的检查。在翘首等待中,一阵激动的声音传来:“成了!”
人与物结缘,缘定终身。张文革和钦州坭兴陶的缘分还要从11年前说起。张文革,人称张老汉,陕西西安人。走南闯北的他,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钦州与老坭兴陶百壶斋斋主潘信结识,并看见了老坭兴陶。
这是一次心灵上的结缘。“一眼看到,就被精致的工艺和色彩深深吸引。”张文革铁了心,“钦州坭兴陶,就是它了!”之后,开始了解钦州坭兴陶的历史文化,向坭兴陶前辈们学习请教,收集关于坭兴陶的知识。从坭兴陶的泥,到拉坯、雕刻、烧窑、打磨……“在钦州,做坭兴陶的人都是我的前辈、老师。”张文革说,了解了一系列的坭兴工艺后,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两个工艺——炼泥和烧制。从门外汉起步,靠的只有无尽地勤劳。为了找合适的泥料,自己满钦州地跑,感觉不合适再找,泥料合适了才开始炼泥、揉泥。一个北方人,就是这样熟悉了钦州大街小巷。
坭兴陶,有“千年古陶,百年传奇”的辉煌历程,是广西壮族先民数千年生产生活中与自然斗争,克服困难创造出来的伟大劳动成果,也是壮族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!
钦江是一条穿越钦州城的河流,以江为界,在钦江以西的小山坡上,有泥土呈现紫红色,现在被叫作西泥,又称紫红泥。这种泥料为硬质黏土,含铁量较高,与宜兴的紫砂有点像。
窑变是坭兴陶无釉烧造的一大特色,出现在窑炉温度上升到1200°C的临界点时,部分胎体发生变化,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。但这种窑变现象在最后出窑的产品上见不到,因为器皿的表面被一层氧化物覆盖。所以,坭兴陶出现了一种打磨工艺,传统是用鹅卵石打磨器物表层,现在用机器,在把表面氧化物磨去之后,器物仿佛再次涅槃,有着如天蓝、古铜、虎纹、大斑、墨绿等意想不到的诸多色泽。
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,不代表我们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ixingtao.com.cn/nixingtaozixun/315.html